甘肃省“十三五”基础测绘规划 | |||||||
基础测绘是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性、先行性事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基础测绘获得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是政府公共管理、统筹规划、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重要工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甘肃省基础测绘条例》、《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结合《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基础测绘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基础测绘工作紧紧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全面完成了《甘肃省“十二五”基础测绘规划》既定的目标和任务。 (一)省级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更加充实。 完成了全省42.58万平方公里航空摄影和高分辨率影像获取,以及25万平方公里1:1万数字地形图测绘、17.58万平方公里数字高程模型及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和5275平方公里1:5千数字地形图测绘,基本实现了省级基础测绘成果全覆盖。完成全省120个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建设和全省二等水准联测6000多公里,初步建成了甘肃省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完成了现有基础测绘成果向国家2000大地坐标系转换,以及全省范围内1:25万、1:5万、1:1万地理信息数据库成果入库及更新,协调整合行业部门及市县测绘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于数据库的信息化测绘生产和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按照国家统一的平台建设架构,集成全省多源、多尺度、多时相地理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政务专网和前置服务等形式,建成面向政府、专业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统一、权威、多级的甘肃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甘肃”),初步实现了与国家、市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及时更新了省、市、县系列挂图,编制了《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地图集》等图集图册、“3341工程建设系列图”等一批专题地图,以及全省交通旅游图、兰州等城区图、少数民族乡镇地图等,公益性地图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完成我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任务,查清了我省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系统掌握了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为科学制定和实施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提供依据,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 (二)应急测绘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根据省政府有关规定,制定了《甘肃省测绘重大紧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起突发事件应急测绘保障服务体制,完善了应急测绘服务装备调用和快速集结机制。2012年岷县“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6.6级地震、天水娘娘坝“7·25”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调用应急测绘保障队伍和装备,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加强应急联动,全力做好测绘应急保障服务。灾后恢复重建中,针对灾区急需,紧急调整省级基础测绘计划,部署实测灾区所需图种。 (三)国家支持基础测绘项目有序推进。 积极申请国家对省级基础测绘项目支持,安排实施了新一轮航空摄影,完成覆盖全省影像数据获取;积极争取国家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测绘补助资金,完成了庆阳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项目,测制子午岭区域1:1万数字地形图,完成合作市、临夏市两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配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完成1:100万、1:25万、1:5万国家数据库更新、国家现代基准建设项目;积极申报和完成了由国家、省、市共建的14个市州“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国家支持项目的顺利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省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 (四)社会化应用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 针对社会服务和行业需求,积极整合基础测绘成果,向社会各界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9万余幅,数字化成果120TB,控制点1万余点,各类挂图10万余张、地图集6万余册,为全省国土资源、农业、水利、林业、交通运输、地震、电力、通讯、建设、能源、民政、公安、部队等部门提供了测绘保障。在甘肃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百万亩高标准农田整治、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和灾后恢复重建等重大建设项目中彰显了独特作用。 (五)测绘监督和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 全面加强对市县“十二五”基础测绘规划执行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建立了市县基础测绘计划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测绘管理机构,加大了同级财政投资力度监督。各市县根据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安排了区域性的航空摄影,完成1:500—1:2000数字地形图测绘和更新,并建立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强化了地理信息数据管理和应用,为区域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六)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成效明显。 坚持实施“科技兴测”战略,围绕基础测绘生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应用服务技术开发和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等,开展了测绘科学应用研究,初步形成适合我省信息化测绘的科学理论和方法。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主流的先进技术,完成生产技术升级改造,形成了规模化生产能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在面向信息化测绘摄影测量生产体系基础上,建成面向信息化测绘的省级基础地理信息分发服务体系;采用多种方式,增加科技投入,鼓励和引导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科技项目,壮大科技队伍。 (七)测绘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省人大、省政府颁布了《甘肃省测绘管理条例》、《甘肃省基础测绘管理办法》、《甘肃省测绘成果管理办法》、《甘肃省地图编制出版管理办法》等,下发了《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甘肃省测绘管理条例》,制定了《甘肃省实施测绘地理信息项目活动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全面加强我省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管理,规范测绘地理信息市场行为。测绘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全省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保障。 “十二五”期间,全省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十三五”期间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实现我省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仍然存在航空航天影像数据获取能力低下、基本比例尺地图测绘与更新进度缓慢、地理国情监测和应急测绘能力不足、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依然滞后于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发展形势与需求分析 (一)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期,是推进全省转型发展、加快扶贫攻坚、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改革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全球信息化、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发展,基础测绘在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信息化建设、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基础测绘正在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地理信息数据由静态更新向动态更新转变,服务方式由常规离线柜台式向“一站式”在线网络化服务方式转变。基础测绘的基本任务也逐步由地形图测绘、地理信息更新与服务向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方向发展,“十三五”将成为测绘产品服务需求的旺盛期、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加快服务方式转变的攻坚期,基础测绘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二)需求分析。 基础测绘成果是国家重要战略信息资源,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三五”时期,我省总体上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着力打造转型升级大环境、向西开放大门户、物流集散大枢纽、清洁能源大基地、文明传承大平台、生态安全大屏障“六大支撑”,深入实施脱贫攻坚、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教育优先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平安甘肃”等“十大工程”,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提出了更广、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多尺度、多类型的地理信息资源和多样化的服务保障。 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甘肃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国家提出的“加强基础测绘、监测地理国情、强化公共服务、壮大地信产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测绘强国”总体战略,以“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为宗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的能力水平,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紧紧围绕《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加强基础测绘,实现省级基础测绘成果省域更新,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建立地理信息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具体目标,形成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地理信息安全体系,建成信息化测绘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应急测绘保障服务体系和测绘统一监管体系、建立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机制,打造地理信息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我省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由生产型测绘向服务型测绘转变、事业型测绘向管理型测绘转变、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发展向依靠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推动发展转变、由单一地图及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向网络化综合性的地理信息服务转变。 ——地理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初步建成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实现测绘地理信息按需服务、开放共享。实现省级基础测绘全省域更新,大比例尺基础测绘按需更新。完善甘肃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构建全省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继续推进藏区基础测绘、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测绘专项。 ——公共服务保障坚强有力。使“天地图·甘肃”成为全省最具权威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化基础平台。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全面完成,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稳步推进。建立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应急测绘服务保障体系。 ——地理国情监测实现常态化。建立我省地理国情监测核心技术体系,开展最新数据获取能力、监测技术手段和方法、监测成果表达方式等方面研究,构建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平台,形成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机制。 ——共享交换平台初步建成。建立大数据储存、处理和交换系统,初步建成地理信息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测绘地理信息在精准扶贫、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快递物流、电子商务、手机通信等领域的共建共享,测绘成果呈现深层次社会化应用。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科技创新体制科学有效,创新激励机制更加健全,全行业创新激情和热情高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建立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部门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依法行政能力明显增强。构建基本完善的全省测绘地理信息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更加顺畅的市县测绘地理信息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更加完备的地理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形成运转高效的地理信息法治体系。 ——统一监管水平显著提升。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统一监管水平,加强测绘地理信息事中事后监管。建立测绘地理信息信用监管体系,常态化开展测绘资质巡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秩序。 ——地理信息产业逐步兴起。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地理信息企业。形成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为主的成熟产业链,地理信息企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地理信息产业成为全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三)主要任务。 ——建立基本完善的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基础测绘建设,落实基础测绘经费,建立定期更新机制;加大测绘地理信息资源获取力度,丰富和完善全省基础测绘地理信息资源;积极参与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完善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全面提升地理信息数据库功能,建立省级地理信息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扩大测绘地理信息成果应用;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市县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并将其纳入各级政府信息化建设规划基础专项。 ——发展测绘地理信息与卫星导航定位融合创新服务。结合国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产业化、规模化和民用化应用,完善北斗导航卫星定位基础设施和位置数据综合服务系统,开发应用导航定位及位置信息服务相关产品,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与卫星导航定位、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的融合创新发展,促进测绘地理信息在智慧林业、精准农业、智能交通、物流监控、安全监测、消防救援、民生关爱、电子商务、手机通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引导开发测绘地理信息文化创新产品。充分发挥地图作为文化承载与特殊表现形式的重要作用,鼓励制作、出版多层次、个性化、具有甘肃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地图产品,开发互联网电子地图、多媒体地图、三维虚拟地图以及立体实景地图等特色地图产品;加强测绘地理信息文化产品研发,主动融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鼓励利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省级或跨区域的文化旅游网络平台;开发以地图为媒介的动漫、游戏、科普、教育、旅游等新型文化产品,培育、丰富大众测绘地理信息消费市场。 ——积极培育和发展地理信息产业。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我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升遥感数据获取和处理能力,建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数据处理中心,建设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及技术开发应用示范基地;研发测绘地理信息软件和技术装备,推广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装备在政府决策、资源管理、突发事件处置、百姓生活等方面的应用;鼓励自主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结构创新、装备创新、人才创新、队伍创新,支持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引导中小型企业协调快速发展;依托兰州市发展优势带动省内其他城市,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互有优势的地理信息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我省地理国情监测。结合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开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地理国情监测,综合应用测绘地理信息成果资料,对地表形态、地表覆盖等要素进行定量化、动态化监测,准确掌握省域林地、湿地、冰川、荒漠以及主体功能区等地理国情变化情况。深度融合基础测绘地理信息数据,整合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与地理空间位置相关的信息,全面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建立有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及应用。 ——加强测绘地理信息监督和管理。加强测绘地理信息统一监管,规范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秩序;维护测绘地理信息安全,转变监管理念,创新依法行政管理方式;建立综合执法、联合执法机制,加强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健全行政执法流程,强化法治效能;建立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管理电子政务平台、互联网地理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开展测绘地理信息管理体制研究等。 ——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基础测绘的支持。加强与国家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联系,积极争取对我省基础测绘的政策、项目、资金、装备、技术支持。争取国家对我省省域航空摄影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获取的支持;巩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基础测绘专项投入机制;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大对高精尖和应急测绘装备设备的配置扶持力度;积极参与国家的科技和工程项目,带动我省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和事业发展;创新工作思路,争取国家、部委对其他项目的支持。 ——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依托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积极培育军民结合创新型团队,促进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双向转移、双向融合,共建军民两用创新平台,推动军地资源合理开发和合作使用,促进军地资源互通互补互用,实现多种资源的优化组合,把先进军事测绘科技成果转化和引导省内民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优势参与国防建设作为重要切入点,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引导军民两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产业化,研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军民结合高技术产品,提高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着力推进市县基础测绘快速发展。依托省级资源优势,加强统筹规划、统一监管,按照基础测绘分级管理原则,着力推进市县基础测绘快速发展。加快市县城区、重点乡镇和重点项目区1:500-1:2000地形图测绘与更新;促进全省市县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升级和推广应用,加快全省市级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整合部门资源,拓展应用服务;支持和培育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强化机制和能力建设;加大市县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储备力度,全面提升市县基础测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四、基础测绘工程项目 (一)全省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 依据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和要求,完善我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可靠性监测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全省统一的现代测绘基准;构建全省“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提升导航、定位等服务功能,建成面向社会化的综合空间服务系统;建立健全我省现代测绘基准体系运行、使用服务机制以及基础设施托管、维护管理机制等;加强与国土、地震、农业、水利、交通、环保和电信等部门合作,构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对高精度、全覆盖、三维、动态测绘基准信息的基本需求,拓展导航定位服务水平与能力,扩大和提升全省现代测绘基准体系服务的范围和层次。
(二)1:1万、1:5千基础测绘更新。 到2020年,实现省域国土面积省级基础测绘首轮更新,其中重点区域、核心要素实施动态更新,更新周期2年。“十三五”期间,完成新一轮全省航空摄影和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获取。其中主要城市和交通沿线、农林牧和重点生态保护区域、经济开发区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安排航空摄影;高山地区、荒漠地区获取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按照急需先测原则安排计划,全力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成35万平方公里1:1万基础测绘3D成果测绘与更新,完成7.58万平方公里1:1万基础测绘2D成果更新。结合我省战略重点,对城市、重点城镇、重点项目区域安排1:5千测绘更新;对应急保障区域,通过计划调整,及时安排测绘更新。
(三)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 依托省级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全面启动测绘资料档案信息化建设,在统一网络和基础平台上,建成网络化、流程化、智能化测绘生产和服务体系;通过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集成,形成以数据库为核心,以数据管理、档案管理、产品多样化定制、分发服务、信息发布为一体的服务方式;重点开展信息资源整合和应用系统建设;丰富省级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构建具有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动态整合、联动更新、共享交换、按需服务的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心。
(四)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 夯实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成果,构建智慧城市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向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大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紧密结合城市建设和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力量,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动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发展;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统一指导下,结合市县实际,开展市县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在已建成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基础上,建成时空云信息数据库和云平台,为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统一、权威的时空信息定位基础和智能化时空信息运行载体。 (五)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甘肃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版(“天地图·甘肃”)数据资源和基础设施,建立政务版和专业版甘肃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将其打造成服务政府的支撑平台、方便群众的服务平台、国家安全的保障平台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加强与国土资源、公安、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运输、能源、环保、公安、电信、地震、气象和统计等部门对接,建立部门间的共建共享机制,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纳入其业务运行服务系统,推动建立与有关地理信息企业、相关专业部门的数据融合与合作机制,夯实装备基础;积极探索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市场化运营机制和服务模式。
(六)省级地理信息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 加强部门合作、业务协同,建立我省跨部门、跨行业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与更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按照统一标准整合全省范围内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需要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建成分布式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库;利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构建具有数据发布、共享、交换、服务的网络体系和软件体系,建立地理信息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我省跨部门、跨行业“横向”地理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和国家、省、市县“纵向”地理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推动我省地理信息大数据共享及应用,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权威、精确、现势、全面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服务和信息交换共享服务,使我省地理信息服务实现重大转变,提升测绘地理信息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保障能力。
(七)重点领域和区域地理国情监测。 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整合各类地理信息资源,围绕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发展、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实施等重点方向,开展区域性、典型性地理国情信息监测;提高快速、规模化、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与综合统计分析能力,形成科学客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地理国情监测报告、数据、图件等成果,及时向社会发布,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地理国情信息服务;结合我省实际编制全省地理国情监测内容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南,有效发挥地理国情信息辅助决策、监督、监管作用。
(八)应急测绘保障服务体系建设。 尽快完善应急测绘保障服务机制,建立多级、多部门配合、联动和响应机制;通过培训、演练,打造一支反应快、技术好、素质强的应急测绘保障队伍;完善应急测绘和保障服务人员快速集结及装备调用机制;加强测绘同政府应急、减灾、防汛抗旱等部门的衔接、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开展灾害多发地区地理国情信息的常态监测和分析,不断充实测绘应急资源储备;加大应急测绘装备、设备的投入和配置,确保重大公共事件和灾情发生时,有序高效地进行地理信息的统一获取、快速处理和及时提供,为突发事件和灾情的科学决策和快速处置提供重要支撑。
(九)公益性系列地图编制与研发。 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成果,定期更新、研发编制省、市、县系列挂图,逐年推进少数民族乡镇图、重点城镇图及新农村建设保障等专题地图和全省分市州系列地图集编制;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规划专用底图和重点区域地图集,结合我省区域开发开放政策和应急保障,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编制跨区域地图及专题地图;完善全省网络电子地图,依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传统制图成果的在线定制服务,开发多媒体地图、三维虚拟地图以及立体实景地图等特色地图产品;围绕我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研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地图文化产品,培育大众测绘地理信息消费市场,开发以地图为媒介的新型文化产品,丰富地图文化市场。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测绘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健全分级管理的体制机制,强化工作统筹;创新基础测绘管理制度,完善基础测绘投入、项目监理、基础测绘产品质量与价格、地理信息知识产权保护和安全保密等相关制度。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结合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新变化、新发展,总结提炼,形成有地方性特色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为我省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基础测绘组织领导和监管。 进一步加强基础测绘管理工作,深化测绘地理信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地理信息产业管理职能,建立协调推进工作机制,保障主要任务顺利实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政府层面积极简政放权,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放宽地理信息产业准入条件,健全市场信用体系,提高安全监管水平。健全涉密测绘地理信息保密管理制度,正确处理安全保密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建立健全政府部门间测绘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快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完善军地合作协同机制。 (三)加强基础测绘规划计划管理。 加强基础测绘计划管理和规划实施的评估、督查和考核,依法编制年度实施计划,将其纳入我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做好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坚持“急需先测、重点保障”原则,针对重点工程项目和急需区域适时调整实施计划、优先安排急需项目。强化基础测绘的计划执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做好项目实施过程的追踪问效和项目竣工的综合绩效评价。统筹省级和市县基础测绘协调发展,优化基础测绘工程项目的实施。健全基础测绘经费投入机制和稳定增长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按照《基础测绘经费管理办法》强化预算、审核、监督、审计和绩效评价等管理工作,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营造自主创新的内外环境。不断深入开展“地理信息+”核心技术与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技术研究,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专业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化服务体系,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深化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合作交流,健全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 (五)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强化人才资源开发,为测绘事业转型发展做好人才储备,通过项目联合攻关、选派访问学者、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大行业在职职工继续教育力度,进一步提升队伍综合素质,在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培训方面建立长效机制。优化调整人才队伍功能、结构、规模,理顺职责关系,形成科学、高效、协调、完备的测绘地理信息队伍格局。 (六)加强测绘宣传策划与统筹。 加强基础测绘宣传队伍建设,强化宣传工作统筹,整合宣传资源,形成上下联动、各有侧重的宣传模式。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加强宣传阐释,创新宣传方式,突出行业特色。重点抓好测绘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基础测绘成果推广和应用方面的宣传、测绘地理信息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宣传、弘扬测绘精神和测绘文化建设方面的宣传,提高社会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理解度、认知度和支持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发展空间。 |